学院简介
金沙9159游乐场秉持“创新·求真·务实·卓越”的学院精神,实践“以育人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学校办学理念和“亲产业、开放式、国际化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学校办学目标。设置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国家卓越工程师实施专业、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专业、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服务地方特色专业、省装备制造类专业群主干专业、省现代学徒制建设项目试点专业)、电子封装技术(国家战略新兴专业、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国家战略新兴专业、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校一流本科专业)5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近1000人。2012年开始招收车辆工程领域(车辆关键零部件材料、成形及产业化方向)硕士专业研究生;2019年开始招收电子信息(光电材料与器件方向)招收硕士专业研究生;2023年开始招收“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研究生,现有在校研究生200余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能力突出。现有专任教师66人,其中:正高职称19人,副高职称32人,博士学位61人,博导4名,硕导50名,高级职称占77.2%,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2.4%,具有国(境)外访问与留学经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7.8%,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6%。柔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拥有1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省级教学名师2人、3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闽江学者讲座教授,福建省雏鹰计划人才1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和杰出青年科研人才等7人,厦门市本土领军人才2人,厦门市“双百计划”人才7人。
近五年来,学院紧密对接福建省“四大经济”、“六四五”产业新体系以及厦门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材料千亿产业链,在材料加工与成形技术、粉末冶金材料与表面工程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高分子材料与装备等5个方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共承担了科研项目400余项,科研总经费5600余万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3项、市厅级项目61项,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301项;技术成果转让14项,经费110余万。已在国内外期刊发表SCI/EI高水平学术论文259篇,其中SCI收录211篇(1区4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1项。获福建省市科研奖10余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厦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学院拥有福建省功能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厦门市粉末冶金技术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厦门市聚合物加工原理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厦门市高效精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中心等省市科研平台,是厦门市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和福建省新型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单位;建设有“先进材料制备与应用”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和“先进能源材料”、“材料腐蚀与表面工程”等8个科研团队;拥有2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3个市级教学科研平台,拥有STEM、SEM、XPS、XRD、AFM、XRF、DSC/TG、Raman等大型精密仪器和分析软件,设备仪器原值8000余万元,实验室面积4000余平m2。拥有材料工程省级实验教学中心、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学生综合素质优良,社会认可度高。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社会和行业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实施产学研交互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校企、校校和国际合作办学,着力构建实践性创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与德国、加拿大、奥地利、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国(境)外10余所高校开展合作交流,与厦门市10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和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关系。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课外科技、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文体活动中成绩突出。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去向落实率超95%,一批优秀学生进入国内985、211高校和国际知名大学继续深造攻读博硕士研究生。
(数据2019年——2024年5月)
专业介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与制造、工艺及设备开发应用、科学研究、生产管理等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够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专业特色】
本专业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实施专业、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首批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高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省现代学徒制建设项目、省装备制造类专业群、2016年顺利通过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专业认证,拥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科研团队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在2024年校友会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应用型)排行榜中位列第一,入选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A++行列。本专业围绕中国制造2025的强国目标,充分吸收国内外智能制造先进理念,着力培养掌握材料成型自动化技术和模具CAD/CAM/CAE技术的高端人才,已获批建设材料加工工程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形成现代工程能力导向的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国内知名的材料成型技术研发交流及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主要课程】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加工冶金传输原理、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设备及自动化、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技术及自动化、材料成形仿真、工程控制基础、工程测试技术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以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两大学科为支撑,专业知识面宽、就业面广,智能模具及成型工艺CAD/CAM/CAE/PLM特色明显。毕业生可在汽车、航天航空、轻工、电子电器、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机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行业,从事高端产品开发、成型工艺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生产自动化、企业管理等工作,还可进一步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生70%以上在厦门就业,其余学生供职于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学生可就业于宸鸿科技、天马微电子、联芯集成电路、三安光电、松霖科技、建霖健康家居、大博医疗、唯科模塑、金龙工业、福耀玻璃、宁德时代等知名企业,平均就业率98%以上。
【名师风采】
张亮,男,博士后,三级教授,入选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河南省“特聘研究员”,江苏省 “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厦门市杰出青年人才。
长期从事焊接材料与技术、电子封装与互连、焊点可靠性的研究。先后担任全国材料新技术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钎焊及特种连接专委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焊接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Frontiers in Materials》(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of Materials)副主编和《Electronic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期刊编委,《电子与封装》编委、《电焊机》编委、《金属加工》编委、《包装工程》期刊专家委员会委员。《焊接学报》、《China Welding》、《材料工程》、《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等期刊青年编委。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入选2019-2023年全球TOP2% Scientist,并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6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31,SCI他引2700余次,H因子33。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件,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厅级以上奖励11项。
【优秀学生(毕业生)】
余湫梅,2019年入学,在校期间获得校特等奖学金、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荣誉。2022年作为项目负责人的《一种灵活调节光学应变仪的机械装置设计》作品获得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金奖,并拥有软件著作权一项。
专业介绍
材料科学与工程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福建省尤其是厦门市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接受系统的材料工程实践技能训练,具有较强的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终身学习、合作与沟通交流等能力,能在材料制备与加工、分析表征、生产与应用领域从事研发、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创新性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位居2022、2023年校友会中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应用型)冠军。它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福建省省重点学科,以“福建省功能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厦门市粉末冶金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和“福建省材料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人才培养平台为支撑,主要面向国家新材料战略性产业,形成了“以德育人、以需定案、以练带学、以研促学、以企帮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以粉末冶金与新材料、材料分析与表征、材料热处理与表面工程、材料腐蚀与防护为特色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建立了从工程基础训练、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到各类学科竞赛的“四级递进”实践教学平台;实施科研反哺教学、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等措施,注重加强学生材料科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主要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化学、材料性能学、金属材料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学、材料现代测试与分析方法、粉末冶金原理、热处理原理与工艺、材料腐蚀与防护、材料表面工程、材料失效与防护创新实验、材料制备与加工综合实验。
【就业方向】
本专业可在新材料、机械汽车、航空航天、电子电器、化学化工、新能源等行业的相关企业、外资外贸单位和政府机关就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留厦就业、创业的学生比率高达75%;毕业生因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强而深受厦门钨业、宝钢股份等用人单位好评。本专业每年超过30%的毕业生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德国亚琛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名师风采】
张厚安,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厦门市本土领军人才、厦门市优秀教师,金沙9159游乐场院长。兼任教育部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程陶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省重点学科建设负责人、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负责人,福建省功能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厦门市粉末冶金技术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负责人。
近年来,主要从事先进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评价、材料强韧化理论与技术、高温涂层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项目、福建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委托项目等20余项的研究;同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30余项课题的研究。已授权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SCI、EI收录100余篇);出版了学术专著2部;获省市级科技奖励10余项;培养了20余名博硕士生。
【优秀学生(毕业生)】
卢功勋,男,工学博士,2017年毕业于厦门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现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博士后。主要从事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目前已在《Nature》、《Science》、《Science Advance》、《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顶级刊物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件,获得授权5件。获得浙江省新苗计划人才立项资助;浙江省第五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浙江省第六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浙江省第七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铜奖;安徽省“宣城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专业介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为了满足海峡西岸、珠三角等区域高分子材料关联行业发展而设置的本科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从事与高分子材料相关的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的专任教师队伍;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省应用型学科及省重点学科,以“福建省功能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和“厦门市聚合物加工原理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为支撑,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和基础化学知识为理论基础,以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结构性能、成型加工为核心课程,坚持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注重与本专业学科发展特点和行业前沿需求相结合,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提高学生在先进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制备、成型加工、分析测试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主要课程】
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材料现代测试分析方法、高分子加工流变学、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工艺与设备、高分子成型模具设计、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材料测试与表征实验、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验、专业综合实验。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宽、前景好,可在新材料、汽车、电子电器、化工、医疗、新能源等行业相关的企事业从事各种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制备、加工、应用和市场开发等工作;成绩优秀者还可进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
近4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就业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深圳市同益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建霖健康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宏发开关设备有限公司、大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骨干企业。本专业每年约30%的毕业生考取为研究生,被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德国耶拿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录取。
【名师风采】

李艳辉,博士,教授,厦门理工学院硕士生导师,兼任长春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吉林省第八批拔尖创新人才,厦门市聚合物加工原理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
近年来主要从事生物医用高分子设计与合成、基于高分子的基因/药物传输体系、高分子抗菌材料、高分子杂化光催化剂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吉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规划重大和“十三五”科学技术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现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吉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规划重大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面上项目等。近五年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letters》、《Nano Today》、《Biomaterials》、《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等国内外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中科院I区论文10余篇;出版了专著3部。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其它省、市奖励3项。
【优秀学生(毕业生)】
郑思洁,男,1996年12月生,中共党员,金沙9159游乐场(中国)有限公司-环球百科高分子材料专业2019届毕业生,现于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攻读博士学位。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苏州大学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优秀共青团员等多个奖项和荣誉。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科技部基金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在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Adv. Funct. Mater., Mater. Horiz.,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1篇。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参与举办第七届亚太离子液体与绿色过程会议 (APCIL-7),并曾获得第二届分子精准合成与碳循环化学国际研究生创新论坛 “最佳墙报奖”。
专业介绍
电子封装技术
【培养目标】
本专业围绕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定位,依托福建省尤其是厦门半导体产业优势,对接集成电路和分立器件产业对材料、制造和封装领域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在集成电路和分立器件产业的材料、制造与封装领域从事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工艺研发、质量检测、企业管理与经营销售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电子封装技术是国家为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而设置的特设专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本专业2018年通过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专业认证,2020年获批福建省一流专业,积极对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和《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意见》要求,着力构建基于龙头企业(士兰微电子、天马微电子等)、行业协会(厦门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及公共服务中心(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和校内教学科研实验室的三维立体实践平台,推行基于真实环境的案例教学。
【主要课程】
电工技术、半导体物理、微电子学概论、模拟电子技术、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半导体工艺技术、基板布线设计、光电子器件与封装技术、半导体功率器件与封装技术、材料科学基础。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集成电路、光电子与显示器件、半导体功率器件等行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封装测试、产品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近三年毕业生考研上线率超25%,就业率超95%,校友满意度达90%以上,70%以上就业于厦门,大量毕业生就职于联芯集成电路、士兰微电子、云天半导体等厦门市集成电路制造与封装企业。毕业三年内,50%以上毕业生可享受厦门市政府每年2万的集成电路企业就业补助和免费人才公寓。
【名师风采】
谢安,博士,教授,福建省青年拔尖人才、福建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二十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优秀学生(毕业生)】
连玮琦,金沙9159游乐场(中国)有限公司-环球百科电子封装技术专业2015届毕业生,2020年广东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现任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师,入选茂名市高层次人才,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项目,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2项发明专利。
专业介绍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掌握材料科学基础理论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知识的,具备新能源材料研发和制造与器件设计开发能力的应用型创新性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满足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对新能源相关产业人才需求而设立的国家战略新兴专业,拥有福建省功能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技平台,紧密对接厦门市新材料、新能源千亿新材料产业链,构建了基于中创新航、厦门时代新能源、厦门钨业等龙头企业、厦门市新材料产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和校内教学科研实验室的三维立体实践平台,成为福建省新能源领域人才培养培训及研发交流的重要基地。艾瑞深校友会发布的“2022年校友会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应用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排名榜单,本专业位列全国第二,入选高水平应用型专业A+行列。
【主要课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电化学原理与应用、半导体物理、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工艺、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综合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能源、电力电子电器、新材料、冶金和化工等行业,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材料设计、能源器件设计与制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宁德时代、厦门钨业、三安光电、中创新航等福建省及周边地区的龙头企业;成绩优秀者还可进一步攻读研究生学位。
【名师风采】
姜春海,博士,研究员,福大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材料学院副院长、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负责人。近年来主持国家省市课题10余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第一和通讯作者论文他引1600余次。
【优秀学生(毕业生)】
林清钦,2018年毕业于厦门理工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获得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申请(授权)专利17项,现为淘宝金牌卖家,厦门钦钛科技有限公司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