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金沙9159游乐场“新能源开发及应用”团队在材料科学领域国际顶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18.5)上发表题为“In Situ Reconstruction and Anion Blocking Interphase Strategy for High-Performance Silicon-Based Anodes in Liquid and Solid-State Batteries”的学术论文。材料学院21级硕士研究生田昆为第一作者、李晓丹副教授为独立通讯作者,厦门理工学院为唯一通讯单位。
该研究以氟化镧为例,论述了基于金属氟化物衍生的“原位构筑与阴离子锁闭的相间策略”,有效抑制了电解质对硅负极、硅碳负极的腐蚀与降解。同时,氟化镧降低了锂离子在硅负极中的迁移能垒,减少锂离子浓度差导致的电极畸变。使用氟化镧-纳米硅颗粒替代纯纳米硅颗粒带来了硅基固态/液态锂离子电池的循环稳定性提升,为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经费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424137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线发表李晓丹副教授研究成果
图1 Si@LaF3的制备与基于“原位重构和阴离子锁闭间相策略”的硅负极稳定机理。
图2 以Si@LaF3为活性材料的硅基液态/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评估。
李晓丹副教授,主要从事储能器件及新材料的研究,涵盖(固态/准固态)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锂/钠金属电池等。自2016年9月加入厦门理工学院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厦门市重大科技计划课题(1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dv. Funct. Materials》,《Nano Energy》,等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
“新能源开发及应用”团队近半年还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IF:9.4,一作:22级硕士生罗赟,通讯:李晓丹,罗浩, 路密);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IF:14,一作:21级硕士生杨书哲,通讯:路密,罗浩)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13.4,一作:文艳芬,通讯:路密,庄树新);(一作:张俊玉,通讯:路密)

Applied Energy(IF:10.1,一作:21级硕士生潘晓晓,通讯:庄树新);Science China-Chemistry(IF:10.4,一作:张俊玉,通讯:路密)

Chemical Science(IF:7.6,一作/通讯:罗浩);Rare Metals(IF:9.6,一作:22级硕士生李慧,通讯:路密,罗浩)
